金山有情首頁
金山有情各期雜誌
北海風情誌
金山之寶
采風行
金山風味店
金山人文誌
金山鄉活動報導
金山其他專欄
網站連結
 
法鼓山社會大學
財團法人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
 
【第 二十四期】2008.04.01


撰文/許 翠谷  攝影/李東陽


 走進位在石門鄉草埔尾的草里製茶廠,陣陣茶香撲鼻而來。屋裡,茶葉 產銷班班長謝國村正用龍眼炭烘焙著當季紅茶,香氣濃郁,帶點微甜果香。

 謝家三代皆為製茶名 家,祖父謝泉專精製茶教學,於日治時期大正 年間獲官方聘為巡迴教師,在南港、汐止等地指導製茶技術;父親謝木得於昭和三年、七年分別勇奪玄米茶一等賞及二等賞;家學淵源的謝國村製茶功夫不輸給父祖 輩,從事製茶五十七年,多次獲頒傑出農業獎項,更於一九九八年以炭焙茶葉的專業榮獲台灣十大傑出專業農民,是名副其實的「茶博士」。

 謝家的客廳牆上,滿滿 掛著各項茶比賽的獎狀、匾額。七十九歲的謝國村拿出泛黃的巡迴茶師證書、獎狀,回憶起日治時期的製茶盛況:「那時候我們茶廠曾二天生產一萬斤哪!工人清晨 兩點就必須出發,每人擔一百斤的茶葉去台北賣……」 謝國村說,石門的地形、氣候很適合茶樹生長,日治時期就以阿里磅紅茶揚名國際。在他小時候,石門鄉舉目所及都是茶園,包括乾華、茂林、草里等地都生產大量 毛茶,工人清晨就挑著上百斤的重擔從金包里大路跋山涉水,運送至台北大稻埕精製再外銷。

▲「茶博士」謝國村,與神農獎獎盃及近百年歷史的證 書、獎狀,象徵石門與謝家三代品質與技術傳 
 的榮耀。


美如觀音色如鐵,一泡成名

 光復之後,國際市場萎 縮,茶葉銷售由內需取代外銷。石門的茶農 雖嘗試製作多種茶葉如包種、烏龍,但始終得不到市場的青睞。直到一九八○年代初期,石門農會鼓勵茶農突破傳統,改以鐵觀音茶作法,將石門獨有的「硬枝紅 心」茶種製作成「鐵觀音」,謝國村率先投入,與農會一起推廣硬枝紅心鐵觀音。這種鐵觀音茶,因茶湯金黃鮮澈、喉韻甘醇,結果一泡成名。

  「製作好茶,品種很重要。」謝國村說,茶樹品種不同,各有其適合製作的茶葉種類;例如翠玉、金萱適合製成味道清香的烏龍,而硬枝紅心芽少葉厚,正適合揉捻 做成味道醇厚、甘潤微澀的鐵觀音。十五歲開始種茶的謝國村,豐富而專業的經驗,更是石門茶農間的指標人物,舉凡茶樹的栽培、病蟲害防治、甚至茶葉採摘時 機,都是茶農觀察跟進的對象。

 品種之外,加工過程中 「曬、翻、炒、攤、揉、揀、焙」每一個動 作都仰賴製茶師傅敏銳的觸覺與嗅覺。從小穿梭茶園協助栽茶、挑茶,謝國村深知一碗好茶得來不易,製作細節更是馬虎不得:「做茶要有三心,除了愛心、用心之 外,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,因為製茶要按部就班,不能急躁,一個步驟錯,茶菁就無法製成好茶了。」

 儘管石門鄉的茶作面積逐年減少,謝國村仍堅持做好茶給大家喝,他笑稱:「因為我很聽阿公的話,這是阿公傳給我的,我要好好地做下去……」正因為他的憨直與堅持,這百年製茶 廠才能持續產出好茶讓鄉親品嚐。從茶園返回製茶廠,謝國村繼續炭焙的動作,一翻一攤之間,代代相傳的茶香在指間蔓延,而石門鄉的茶葉故事也將繼續流傳下 去。


 根據文獻記載,三芝鄉 在清朝乾隆年間,即有來自漳州、泉州等地的移民落腳於此,種植稻米與茶葉。

 由於三芝鄉多為丘陵山 坡地,氣候夏暖冬涼,十分適合茶樹的生長和移植,因此自清代中葉以來,即是台灣北部茶葉產地之一。刻苦耐勞的三芝鄉民們因地制宜,隨著地形起伏,地勢較低 的谷地種植水稻,地勢較高的岡阜上則種植 一畦畦的茶園,因而形成綿延數公里與落差數百公尺的壯麗梯田景觀。而聰明的農民們為了阻擋風害,更在整地建園時,將原生的相思樹沿茶園周圍保留下來,形成 實用又美麗的地景特色。

 碾米、製茶、燒磚為昔日三芝三大重要的產業。製茶、碾米需要強大的動力,當時廠家就架高渠道,引八連溪水沖激水車來產生動能。日治時期,台灣茶葉大量出 口海外, 三芝鄉民採茶粗製後賣給茶販,再載運至台北貴陽街一帶加工精製外銷。在茶產業的高峰期,三芝茶廠約有十餘家之多,但隨著經濟情勢的轉變,陣陣茶香已漸漸隨 風而逝,現在僅餘幾處茶廠、水車的遺跡。(圖文/胡琡珮)



 提起金山的茶,可說是 老輩鄉民的共同記憶。從日治中期到光復後 一九七○年代,是金山製茶的興盛期;當年茶葉種植面積廣大,山村裡隨處可見大片茶園,每到採茶季節,常要下山請臨時工幫忙採收,茶園裡總是茶香處處,伴著 豐收的歡笑。茶農由最初自製的粗製茶,到日本政府獎勵機械化的分工製茶,再到日治後期的製茶廠興起,採收後直接將茶菁送到金山街上加工,產銷方式的演變, 彷彿就是一部茶葉演進史。

 現今往來金包里大路 (即魚路古道)上必經的許顏橋,即為北海岸茶葉發展的重要見證。早年,金山、石門附近的茶農茶商們,總要將裝滿茶葉的大布袋以扁擔挑著,步行經由此路挑送 至台北士林、大稻埕販賣,因此這條路又稱 「茶道」;每當走到上磺溪,因溪水湍急須涉水而過,茶葉難免因浸濕造成損失,石門阿里磅的茶商許清顏便獨資建造一座石橋,造福許多往來民眾,故稱「許顏 橋」。

 由於時代演變人口逐漸外移,加上三界村、兩湖村周邊土地陸續出售,金山製茶業漸漸沒落;以前偶有農婦帶著自製茶葉、茶製品在街上販賣,如今只剩幾戶自產 自銷的茶農了。(文/黃雪嬌)

友善列印  |  ▲TOP 
No.15 石 門老梅國小FUN風箏的故鄉【第二十八期】2009.04.01
No.14 三 芝橫山國小筍殼造紙最神奇【第二十八期】2009.04.01
No.13 萬 里崁腳國小蟲蟲生態大視界【第二十八期】2009.04.01
No.12 金 山中角國小海洋之星一樂園【第二十八期】2009.04.01
No.11 開 心媽媽拍鳥趣-鄭美珍&張美華採訪記【第二十七期】2009.01.01
No.10 北 海四鄉賞鳥地圖【第二十七期】2009.01.01
No.9 北 海岸減碳生活GO!【第二十五期】2008.07.01
No.8 話 茶鄉-聽茶博士說故事【第二十四期】2008.04.01
No.7 喫 茶去-登高賞花品好茶【第二十四期】2008.04.01
No.6 草 原.飛瀑.森林浴-萬里鹿窟坪古道 【第二十二期】2007.10.01
No.5 踏 浪.觀岩.賞夕照-石門老梅海岸步道 【第二十二期】2007.10.01
No.4 北 海遊學趣_1 【第二十一期】2007.7.1
No.3 北 海遊學趣_2 【第二十一期】2007.7.1
No.2 一 路迎風遊北海 【第二十期】2007.4.1
No.1 北 海風情話北海 【第十九期】2007.1.1
 
1 2